化合物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纯净物。组成此化合物的不同原子间必以一定比例存在,换言之,化合物不论来源如何,其均有一定组成。在日常生活里,氯化钠、及蒸馏水,均为常见的化合物。由这些化合物中,人们发现它们的性质彼此各不相同,食盐为钠原子和氯原子所组成;糖为碳、氢及氧等原子所组成;氢气在氧中燃烧则反应生成水。这些事实,表示二种或多种物质可以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这新物质就是化合物。新物质的性质和原物质的性质完全不同。通常化学上藉此方式来决定一质之该性是否为化合物。又假如一纯质可以分解为二种或二种以上之质,则原来之质必为化合物。例如熔融食盐,通以电流,可完全分解为钠及氯原子,故食盐为一种化合物。
可以把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叫做烃。如甲烷(CH4)是烷烃、乙烯(C2H4)是烯烃、乙炔(C2H2)是炔烃,苯(C6H6)是芳香烃。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2、CO、H2CO3以及碳酸盐外)如CH4、C2H5OH、CH3COOH都含有碳(C)元素。 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为不含碳氢化合物,如H2O、KClO3、MnO2、KMnO4、NaOH等等,都是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是酸。如HCl、HNO3、H2SO4。需要注意的是,氨基磺酸、乙酸等是有机物,分别属于磺酸和羧酸类,它们也被当作是广义的酸,而不再区分是否是无机物。
碱:由阳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是碱。如LiOH、NaOH、Ca(OH)2、NH3·H2O、NH2OH等。
盐:由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物质是盐,如K2SO4、HgCl2、Ba(NO3)2等。它们分别有K+、Hg2+、Ba2+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SO42-、Cl-和NO3-。Cu(CH3COO)2是乙酸铜,虽然含有乙酸(有机酸)的酸根,但仍然被认为是无机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负价氧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如CeO2、MnO2、K2O、NiO等。
碳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负价碳的化合物为碳化物,如WC、CaC2、Fe3C等。
氮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负价氮的化合物为氮化物,如BN、Si3N4、Mg3N2等。
金属化合物及金属间化合物 我们擅长的产品
金属化合物及金属间化合物是指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 (如 H、B、N、S、P、C、Si等)形成的化合物。自从有冶金技术以来,就是一部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史,人们是从使用低熔点合金系发展到使用某些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则是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同时还具有金属性,并可以抛光,因而作为装饰材料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古埃及使用的青铜涂层和中国使用的青铜镜等。到20世纪初,金属与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主要是作为功能材料,首先是由于某些相具有特殊的磁性而实现其工业应用,随后才发展到形状记忆材料和超导材料的实际应用。热电转换功能材料MoSi2不是一种典型的金属间化合物,而是一种由金属间化合物到金属与非金属化合物(硅不是金属而是半导体)的一个标志。尽管如此,按惯例仍将硅化合物列入金属间化合物类。因为其与金属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有一类主要的化合物是由第ⅢA族和ⅤA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InSb、GeAs、InAs等,这些相的组成元素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是半导体,不属于具有金属特性的金属间化合物。
目前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属化合物及金属间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许多工业和科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其应用广、
品种多的仍是在光、电、磁、超导和功能转换等方面具有特性的功能材料领域。
对于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我们主要用以下方法:

自蔓延高温合成
自蔓延高温合成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反应热自加热和自传导作用合成材料的一种技术。通常反应以氩气或氮气为保护气氛,点燃粉末压坯产生化学反应,其生成热使邻近的粉末温度骤然升高,引发化学反应,并以燃烧波的形式蔓延,通过整个反应物,燃烧波不断推行前移,使反应物转变成终产物。

放电等离子烧结
放电等离子烧结是利用脉冲大电流直接施加于模具和样品,从而产生体加热,使被烧结样品快速升温,同时脉冲电流引起颗粒间的放电效应,使颗粒局部表面产生高温而熔化,表面物质剥落,净化了颗粒表面,实现快速烧结,并能有效地抑制颗粒长大。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制备合金粉末的高能球磨技术,通常为干式球磨。磨球和粉末间的相互碰撞引起塑性粉末的压扁和加工硬化,导致粒子重叠,表面接触,发生冷焊。形成由各组分组成的多层复合粉末粒子,同时加工硬化层及复合粒子发生断裂,冷焊与断裂不断重复,以及充分揉混,使得粉末细化且更加均匀,后形成预制复合颗粒。由于复合颗粒内有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结构。进一步高能球磨时发生固态反应,形成新材料。

定向凝固技术
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之间建立起沿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形核后,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按要求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定向凝固技术能较好地控制凝固组织的晶粒取向,消除横向晶界,获得柱晶或单晶组织,提高材料的纵向力学性能。

热压法和热等静压法
热压法和热等静压法是粉末压制和烧结同时进行的工艺,两者的基本原理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加压方式的不同。热压法是单向或双向加力,而热等静压法是在试样各个方向都施加等同的压力,故能有效消除制品的残留孔隙,得到接近完全致密的材料,特别适用于一些不宜压制和烧结的难熔金属间化合物。
| 氧化物 | |||
|---|---|---|---|
| 氧化铝(Al2O3) | 四氧化三铁(Fe3O4) | 镍酸镧(LaNiO3) | 氧化钪(Sc2O3) |
| 氧化锌铝(AZO) | 氧化锡氟(FTO) | 铁酸镧(LaFeO3) | 钛酸锶(SrTiO3) |
| 氧化锡锑(ATO) | 氧化镓(Ga2O3) | 锰酸镧(LaMnO3) | 钌酸锶(SrRuO3) |
| 氧化铋(Bi2O3) | 氧化镓锌(GZO) | 氧化镁(MgO) | 锰酸锶(SrMnO3) |
| 钛酸铋(BiTiO3) | 氧化钆(Gd2O3) | 氧化钼(MoO3) | 二氧化钛(TiO2) |
| 钛酸钡(BaTiO3) | 二氧化铪(HfO2) | 氧化铌(Nb2Ox) | 五氧化三钛(Ti3O5) |
| 氧化铈(CeO2) | 氧化钬(Ho2O3) | 氧化镍(NiO) | 氧化钽(Ta2O5) |
| 氧化铬(Cr2O3) | 氧化铟(In2O3) | 氧化钕(Nd2O3) | 氧化铽(Tb4O7) |
| 氧化钴(CoO) | 化铟锡(ITO) | 氧化铅(PbO) | 氧化铥(Tm2O3) |
| 氧化铜(CuO) | 氧化铟锌(IZO) | 氧化锌锡(ZTO) | 二氧化钒(VO2) |
| 氧化亚铜(Cu2O) | 氧化铟镓锌(IGZO) | 氧化镨(Pr6O11) | 三氧化二钒(V2O3) |
| 氧化铒(Er2O3) | 氧化镧(La2O3) | 一氧化硅(SiO) | 五氧化二钒(V2O5) |
| 氧化铕(Eu2O3) | 镧锶钴氧(LSCO) | 二氧化硅(SiO2) | 五三氧化钨(WO3) |
| 三氧化二铁(Fe2O3) | 铝酸镧(LaAl2O3) | 氧化钐(Sm2O3) | 氧化钇(Y2O3) |
| 氧化钇锆(YSZ) | 钇钡铜氧(YBCO) | 氧化锌(ZnO) | 氧化锆(ZrO2) |
| 氟化物 | ||||
|---|---|---|---|---|
| 氟化铝(AlF3) | 氟化镝(DyF3) | 氟化钕(NdF3) | 氟化镨(PrF3) | 氟化钇(YF3) |
| 氟化钡(BaF2) | 氟化锂(LiF) | 氟化钠(NaF) | 氟化锶(SrF3) | 氟化锌(ZnF3) |
| 氟化钙(CaF2) | 氟化镧(LaF3) | 氟化铝钠(Na2AlF6) | 氟化钐(SmF3) | |
| 氟化铈(CeF3) | 氟化镁(MgF2) | 氟化钾(KF) | 氟化镱(YbF3) | |
| 氮化物 | ||||
|---|---|---|---|---|
| 氮化铝(AlN) | 氮化铪(HfN) | 氮化硅(Si3N4) | 氮化钛(TiN) | 氮化锆(ZrN) |
| 氮化硼(BN) | 氮化铌(NbN) | 氮化钽(TaN) | 氮化钒(VN) | |
| 碳化物 | ||||
|---|---|---|---|---|
| 碳化硼(B4C) | 碳化铌(NbC) | 碳化钽(TaC) | 碳化钨(WC) | 碳化锆(ZrC) |
| 碳化铪(HfC) | 碳化镍(NiC) | 碳化钛(TiC) | 碳化钨钴(WC+Co) | |
| 碳化钼(MoC) | 碳化硅(SiC) | 碳氮化钛(TiCN) | 碳化钒(VC) | |
| 硼化物 | |||
|---|---|---|---|
| 二硼化铬(CrB2) | 硼化铁(FeB) | 硼化钽(TaB) | 二硼化钛(TiB2) |
| 二硼化铪(HfB2) | 六硼化镧(LaB6) | 二硼化锆(ZrB2) | |
| 硫化物 | ||||
|---|---|---|---|---|
| 硫化镉(CdS) | 硫化铁(FeS) | 硫化锰(MnS) | 硫化钽(TaS) | 硫化镁(MgS) |
| 硫化铜(CuS) | 硫化铅(PbS) | 硫化铌(NbS) | 硫化钨(WS2) | 硫化锑(Sb2S3) |
| 硫化铈(Ce2S3) | 硫化钼(MoS2) | 硫化铟(In2S3) | 硫化锌(ZnS) | |
| 硅化物 | ||||
|---|---|---|---|---|
| 硅化铬(CrSi) | 硅化镁(MgSi) | 硅化钽(TaSi2) | 硅化钨(WSi2) | 硅化锆(ZrSi2) |
| 硅化钼(MoSi2) | 硅化镍(NiSi) | 硅化钛(TiSi2) | 硅化钒(VSi) | |
| 硒化物 | ||||
|---|---|---|---|---|
| 硒化铋(Bi2Se3) | 硒化铬(CrSe) | 硒化钼(MoSe2) | 硒化镓(Ga2Se3) | 硒化钨(WSe2) |
| 硒化铜(Cu2Se) | 硒化铅(PbSe) | 硒化铟(In2Se3) | 硒化锗(GeSe2) | 硒化锡(SnSe) |
| 硒化镉(CdSe) | 硒化锑(Sb2Se3) | |||
| 碲化物 | |||
|---|---|---|---|
| 碲化镉(CdTe) | 碲化铅(PbTe) | 碲化锗(GeTe) | 碲化锗锑(GST) |
| 碲化铋(Bi2Te3) | 三碲化二锑(Sb2Te3) | 三碲化七锑(Sb7Te3) | |
| 锑化物 | ||||
|---|---|---|---|---|
| 锑化铝(AlSb) | 锑化铟(InSb) | 锑化镓(GaSb) | 锑化锌(ZnSb) | 锑化镓铝(AlGaSb) |
| 混合掺杂化合物 | ||||
|---|---|---|---|---|
| 氧化铟镓锌(IGZO) | 镧锶锰氧(LSMO) | 氧化铟锡(ITO) | 氧化钇锆(YSZ) | 氧化锡锑(ATO) |
| 镧锶钴氧(LSCO) | 碳化钨钴(WC+Co) | 氧化铟锌(IZO) | 钇钡铜氧(YBCO) | 铜锌锡硫(CZTS) |
| 钇钡铜氧(YBCO) | 碳化钨镍(WC+Ni) | 氧化锌锡(ZTO) | 钇铁石榴石(YIG) | 铜锌锡硒硫(CZTSS) |
| 铁电/锂电池用化合物 | ||||
|---|---|---|---|---|
| 钴酸锂 LiCoO2 | 锰镍酸锂 LiNi0.5Mn1.5O3 | 磷酸铁锂 LiFePO4 | ||
| 富锂钴酸锂 Li(1+x)CoO2 | 富锂锰酸锂 Li(1+x)Mn2O4 | 钛酸锂 Li4Ti5O12 | ||
| 铝掺杂钴酸锂 AlLiCoO2 | 铝掺杂锰酸锂 LiMn2O4+Alx | 磷酸钛锂 LiTi2(PO4)3 | ||
| 锰酸锂 LiMn2O4 | 磷酸锂 Li3PO4 | 磷酸硅锂 LiSiPO4 | ||
| 钛酸钡BaTiO3 | 钛酸锶SrTiO3 | 钛酸铋BiTiO3 | ||
| 镧锶钴氧 LSCO | 镧钙锰氧 LCMO | 钴酸锂 LiCo2O4 | ||
| 锆钛酸铅PZT | 氧化硼掺磷酸锂 Li3PO4:B2O3 | 钛酸镧锂 Li0.35La0.57TiO3 | ||
| 镧锆锂氧 LLZO | 镧锶锰氧 LSMO | 铁酸铋BiFeO3 | ||
| 钛酸锶钡 BaSrTiO3 | ||||
| 其它未标出化合物材料请联系我们咨询,产品成分比例、规格尺寸均可按要求定制 | ||||